2023年4月16日

權宜之計

 

權宜之計

近義成語

緩兵之計、權宜之策

反義成語

百年大計

成語故事

東漢獻帝時,董卓擁權自重,無視禁令的存在,常身佩寶劍就進入朝廷,見漢獻帝也不跪拜行臣子之禮,跋扈專橫至極。

董卓有個義子呂布,是個勇猛的武將。只要是與他作對的人,必遭殺滅無疑。

這父子兩個的驕橫暴虐,早已惹得臣子埋怨懷恨。司徒王允便和大臣們商議,如何除去權臣董卓,最後得到結論利用呂布,採「以毒攻毒」的方法最佳。

於是,王允秘密會見呂布,以重金和名位為誘惑,再提刺殺董卓的計劃。權力欲望重的呂布,惑於近利,便答應參與計謀。

不久,時機來臨,獻帝重病初愈,召集文武百官設宴慶祝,董卓便乘由呂布護衛的馬車,氣燄高張地駛向宮中。

途中,董卓發現王允埋伏的刺客,大叫:「呂布,快來保護我!」,結果呂布一戟便刺死了董卓。

除去董卓,王允認為天下從此太平安寧,就沒有再採取任何權宜之計,以致許多部將都離他而去。

成語解釋

權宜,依事情的輕重緩急,而做適宜的處置。

權:暫時。宜:時宜、適切。計:方法、辦法。暫時適宜的辦法,非久遠之計。

指為了應付某種情況而暫時採取的辦法。

用來指非長久性的策略,只是暫時的變通措施。

喻指當時的環境局勢,作暫時、適切的應變措施。

徐懋庸《雞肋》:「食鹽官賣,屯田國有,只是戰時足食的權宜之計。」

權:暫且。宜:適宜。為應付某種情況而暫時采取的變通辦法。

引用文獻

後漢書西羌傳:「計日用之權宜,忘經世之遠略,豈夫識微者之為乎?」

《后漢書》王允傳:「卓既殲滅,自謂復無患難,每乏溫潤之色,不循權宜之計,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王允傳》:「及在際會,每乏溫潤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權宜之計,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成語造句

  • 1. 當時我會這樣做,只是一時「權宜之計」,不想和他起正面衝突罷了。
  • 2. 戰時「以退為進」的策略應用,是種「權宜之計」。
  • 3. 我們現在的權宜之計,是把敵方的注意力引開。
  • 4. 在經濟危機時,政府為了維持經濟穩定,可能會採取一些「權宜之計」,比如暫時放寬貨幣政策等。
  • 5. 在公司經營中,有時為了應對突發事件,需要採取「權宜之計」,暫時性地調整產品線或人力資源分配等。
  • The idiom "權宜之計" (quán yí zhī jì) refers to a temporary and expedient measure that is appropriate for a particular situation. It is often used to describe a short-term strategy or a makeshift solution. The story behind the idiom involves the Chinese historical figure Wang Yun's plot to assassinate the tyrant Dong Zhuo by using Dong's adopted son, Lv Bu, as a pawn. After the successful assassination, Wang Yun did not take any more "權宜之計," and many of his followers abandoned him. The idiom is often used in a negative context to suggest that a temporary solution is not a long-term or ideal solutio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