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5日

from Gemini: 川普關稅戰的理論基礎、美元與美債的角色、平衡策略,以及台灣的應對之道。

Q: 川普很欣賞史蒂芬.米蘭(Stephen Miran)的才華,米蘭的A User's Guide to Restructuring the Global Trading System為川普的關稅戰提供了理論基礎,可以依此分析川普的關稅戰嗎?另外,在此關稅戰中,美元和美債在這場關稅戰的角色是什麼?依照重建全球經貿體系手冊,川普江如何讓關稅美元美債取得一個平衡?最後,台灣可以如何因應呢?

A from Gemini: 好的,我們來深入分析川普關稅戰的理論基礎、美元與美債的角色、平衡策略,以及台灣的應對之道。

一、 川普關稅戰的理論基礎:基於米蘭《重建全球經貿體系手冊》的分析

史蒂芬·米蘭(Stephen Miran)被川普欣賞,其著作《重建全球經貿體系手冊》很可能為川普的關稅戰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 重塑公平競爭環境: 米蘭的觀點可能強調現有的全球貿易體系對美國不利,認為其他國家存在不公平的貿易行為(如傾銷、補貼、竊取智慧財產權等),導致美國產業受損和貿易逆差擴大。關稅被視為一種反制手段,旨在迫使這些國家改變其行為,創造更公平的競爭環境。
  • 修正全球貿易失衡: 手冊可能認為美國長期以來的貿易逆差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削弱了美國的製造業基礎和經濟活力。關稅可以直接提高進口商品的成本,鼓勵國內生產,從而縮小貿易逆差。
  • 提升國家安全考量: 米蘭的理論可能也納入了國家安全因素,認為某些關鍵產業過度依賴外國供應鏈存在風險。關稅可以作為一種手段,鼓勵這些產業回流美國,增強國家的經濟和安全韌性。
  • 強調主權和自主性: 手冊可能主張美國應該更加強調貿易政策的主權和自主性,擺脫國際貿易規則和組織的束縛,以便更靈活地採取保護本國利益的措施。關稅是這種自主性的直接體現。

二、 美元和美債在關稅戰中的角色

在川普的關稅戰中,美元和美債扮演著複雜且相互關聯的角色:

  • 美元:強勢的雙面刃

    • 升值壓力: 關稅可能導致進口商品價格上漲,如果國內替代品供應不足,可能引發通膨壓力。為了應對通膨,聯準會可能傾向於升息,這會吸引國際資本流入美國,推高美元匯率。此外,關稅的不確定性也可能促使投資者尋求美元作為避險資產,進一步推升美元。
    • 出口競爭力受損: 強勢美元會使美國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上變得更加昂貴,降低其競爭力,這部分抵消了關稅試圖促進國內生產的效果。
    • 全球儲備貨幣地位: 美元的全球儲備貨幣地位使其在貿易戰中具有獨特的作用。其他國家可能需要持有更多美元來購買受關稅影響的商品,但也可能尋求替代貨幣以降低對美元的依賴。
  • 美債:避險天堂與財政壓力

    • 避險需求: 關稅戰帶來的不確定性和全球經濟放緩的風險,可能促使投資者將資金投入被視為安全資產的美國國債,推高美債價格,壓低殖利率。
    • 融資成本: 然而,如果關稅戰導致美國經濟增長放緩或財政赤字擴大(例如,為了補貼受損產業),投資者可能會對美國的長期償債能力產生疑慮,這可能導致美債殖利率上升,增加政府的融資成本。
    • 國際持有: 大量外國持有美國國債使得關稅戰的影響更加複雜。如果其他國家因貿易摩擦而減持美債,可能會對美債市場造成壓力。

三、 川普如何平衡關稅、美元和美債:基於《重建全球經貿體系手冊》的推測

根據米蘭的理論和川普的政策傾向,他們可能會尋求以下方式來平衡關稅、美元和美債:

  • 策略性地使用關稅: 關稅可能被視為一種談判工具,目標是達成更有利的貿易協議,而不是長期維持高關稅。一旦目標達成,部分關稅可能會被撤銷,以減輕對國內經濟和美元匯率的負面影響。
  • 口頭干預和財政政策配合: 川普政府可能會通過口頭喊話來引導市場對美元的預期,並可能採取財政政策(如減稅、鼓勵國內投資)來增強美國經濟的基本面,從而在中長期支撐美元,而不是依賴關稅來實現這一目標。
  • 關注長期經濟增長: 手冊可能會強調通過結構性改革(如放鬆監管、降低企業稅)來提升美國的長期經濟增長潛力。強勁的經濟增長有助於吸收關稅帶來的負面衝擊,並維持投資者對美債的信心。
  • 利用美債的避險屬性: 在關稅戰初期,美債的避險屬性可能被視為一種優勢,有助於維持較低的融資成本。然而,政府需要謹慎管理財政,避免過度依賴債務融資,以免長期損害美債的吸引力。
  • 可能不會追求強勢美元的極致: 雖然川普政府可能樂見美元作為全球貨幣的地位,但過於強勢的美元會損害其出口導向的政策目標。因此,他們可能會在支持美元和維持出口競爭力之間尋求平衡。

四、 台灣可以如何因應

面對川普發起的關稅戰和其對全球經貿體系的重塑,台灣可以考慮以下應對策略:

  • 多元化出口市場: 台灣應積極開拓和深化與美國以外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關係,例如東南亞、歐洲、日本等地,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分散貿易風險。
  • 提升產業競爭力與價值鏈升級: 台灣企業應持續投入研發創新,提升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價值,擺脫單純的價格競爭,建立更具韌性的供應鏈。
  • 關注全球供應鏈重組: 關稅戰加速了全球供應鏈的調整。台灣企業應密切關注這一趨勢,靈活調整生產基地和供應鏈布局,例如考慮在東南亞等地建立第二生產基地,以規避關稅壁壘。
  • 加強與主要貿易夥伴的合作: 台灣可以積極參與區域經濟合作,例如CPTPP等,加強與理念相近國家的經貿聯繫,共同應對貿易保護主義的挑戰。
  • 關注美國政策動向並及早應對: 台灣政府和企業應密切關注美國的貿易政策變化,及早評估其可能對台灣造成的影響,並制定相應的應對措施。
  • 強化與美國的溝通與對話: 台灣可以通過各種管道加強與美國政府、智庫和產業界的溝通,闡述台灣的立場和利益,爭取更有利的貿易條件。
  • 發展本土需求: 除了出口導向,台灣也應重視發展本土市場,擴大內需,增強經濟的抗風險能力。

總之,川普的關稅戰和其背後的理論邏輯對全球貿易體系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台灣需要審慎應對,靈活調整策略,才能在這個變局中維護自身的經濟利益。 

2025年3月23日

特斯拉USB常常讀不到?試看看不要插到底!

特斯拉USB常常讀不到?換了其他USB也一樣?
有可能是接觸不好!!!

試看看不要插到底,就是插到底要抽出來一點點!


2025年3月6日

2000年以前的台積電如何做好知識管理

 台積電如何做好知識管理:

  1. 前言
  2. 聰明複製(smart copy) 複製主管(copy executive)
  3. IT扮演重要角色
  4. 實現虛擬工廠(virtual fab)
  5. 知識擴散
  6. 知識更新
  7. 知識管理需要領導人的願力

1. 前言

台積電流傳一個神奇故事

  有一年,英特爾來台灣準備找工廠代工生產晶圓。到台積電發現台積電有兩百六十六 個缺點,就說台積電不能當英特爾的代工廠。半年後,台積電努力將缺點降為六十六 個,再半年後只剩六個。

  「這是非常大的improvement(改進)」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教授朱博湧說; 台積電藉由持續的製程改善與製程創新,不斷累積精進的代工專業知識。此外,九七 ﹪的良率也是個「不可能卻達成的任務」,朱博湧說。

  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致勝關鍵是速度。台積電內部也不斷在加強各種加速度的戰爭, 台積電資訊科技資深副總經理林坤禧說 ,當別人由訂貨到交期時間要八到十個星期,台積電只要四到六個星期。這個令人驚 奇的數字背後,正顯示出台積電最令人值得挖掘的不是一股可分配多少盈餘,股價會 漲到多少,而是在張忠謀光環的覆蓋之下,旁人看不到的台積電核心優勢—-優異的知識管理能力。組織的知識管理是組織內的經驗、知識可以有效紀錄、分類、儲 存、擴散以及更新過程。未來的企業一定要有效管理組織內各種專業知識,不能像過去只是 將經營的目光放在有效管理資金、設備、產品、人員等。藉由有效的知識管理,台積電在短短十二年內,迅速擴建了五個廠、一個還在南科進行的新廠、以及新加坡、華盛頓州等籌建中的廠。五月中,台積電總經理曾繁城還在美國矽谷宣佈台積電要建台灣 第一座十二吋晶圓廠。台灣大學國際企業所教授湯明哲也指出,台積電是台灣唯一做 好知識管理的企業,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教授朱博湧說,台積電內部一定有一套 非常嚴密的製程不斷更新的流程。而這正是台積電知識管理的一個良好典範。

  晚春的新竹科學園區,經歷過去一整年的不景氣,仍然陽光普照,翠綠點點。走進園 區三路,台積電二廠入門大廳,迎面而來的大廳牆上,誠信與創新兩具毛筆大字,緊 貼在一幅山水瀑布風景圖兩邊。由強勢領導者張忠謀所領軍的台積電,給外人的感覺 總是氣氛森嚴、大氣、堂堂正正、一絲不茍。

  朱博湧曾在一九九五年問張忠謀:「台積電的獲利有40﹪,一定會吸引競爭者投 入,你如何應付?」;張忠謀回答:「市場是大家的,你不能限制別人不能做,你要反過來 自己要求自己。」張忠謀也認為,像聯電常常挑戰台積電,他卻不回應,因為他看的 都是世界最好的企業,不斷地標竿學習,不斷要激盪出最好的知識。台積人隨時非常 積極在標竿學習(benchmarking)相關領域最好的知識,長期就近觀察台積電的 朱博湧分析,台積人之所以能不斷開發出新知識,與台積電內部有一套非常強的標竿 學習風氣有關。

  台積電每人每天由工作、書本中挖掘出最好的工作方式以及專業知識。台積人最感覺痛快的是, 可以隨時把學到的新技術用在工作當中。「上面很容易接受 新技術,也一直push我們要這樣做」,台積電資訊科技處處長林錦富說。在工廠內 ,管工廠的副總經理例如目前在南科蓋廠的陳建邦,一讀完什麼新書,就叫同仁趕快 讀,林錦富就常拿到要他讀新書。這種分享知識的氣氛散佈在台積電每一個樓層。

  最高領導者張忠謀一看到甚樣的好文章,隨時丟出來與同仁分享,台積電發言人黃彥群也常在午餐時間與同仁分享他新學習到的新知,即使是出國也不忘吸取最新的知識 。「老闆出國,也常常在data mining(資訊挖掘)」,林錦富說。

  台積電公司內部的標竿學習也頻頻上演。這個工廠操作這個機器達到最好的效能,一定紀錄下來,提供台積電別的工廠學習 。跨部門的溝通也十分積極。資訊部門也會盡量去滿足生產部門的需求。「台積電就是要做到more communication, no complain」,林錦富說,「要多溝通,把一些歧 見化解」。戴憲燦就說,他有空就去跟資訊處的user溝通,所謂的用戶就是台積電各部門的人,對於資訊科技,需要該部門何種支援?戴憲燦下班時,甚至還跟user(資 訊科技處的下游客戶,例如需要他支援系統的財會部門)打球,培養工作默契。

  就像醫院各個專科醫師每天早上一起開晨間會議,探討每個病人的診療狀況,台積電各個工廠每天早上八點半到九點半,都會由廠長召開生產會議,討論工廠昨天一天發生的事情。開會討論的結果,都會列入紀錄,再分門別類列入各自相關檔案,讓後人 也可參閱資料,不要再發生同樣的錯誤,台積電有個document center(檔案中心 ),專門列管相關資料。

  台積電的標竿學習令人想起新加坡。新加坡就是一個不斷往外學習世界各種最好標竿的國家,喜歡做標竿學習的新加坡政府,也到台積電取經,五月十八日下午,新加坡政府高級文官團親訪台積電做標竿學習。

  台積電十二年來累積了各種建廠專業知識,並且有系統地建檔,將各種建廠作業整合 成標準化流程,並存入電腦檔案。知識管理的一個重要特色是組織中要能將知識儲存 、標準化、建檔,同時知識要能在組織內擴散出去,讓沒有經驗的人來接手時,只要 參考各種有關的工作知識存檔,就可立即上線。林坤禧指出;台積電的成功是全體員 工的集體智慧所致。否則,設備大家都買得到,蓋廠成本大家都差不多,問題是如何 使設備最有效率、不良率低、製程時間短?台積電最典型的一套知識管理代表作是在兩年前,由前營運副總經理蔡力行雷厲風行的技術委員會。現已轉調世界先進擔任總經理的蔡力行,成立幾個以晶圓製造流程為分類的委員會,譬如廠務、黃光區、爐管區等八個技術委員會。台積電每個工廠的相關人員都加入相關委員會,先做好資訊交 流及溝通,大家共同討論出哪種機臺最好用,日後擴建新廠就採用大家公認最好的機台。

2. 聰明複製(smart copy)複製主管(copy executive)

  林錦富指出,台積電是用central team(中央檔案)的概念來做smart copy(聰明複製)新廠。 也有所謂的copy executive(複製主管)來確保其它廠的人是否做到正確的copy(複製)。

  台積電內部也有所謂的教戰手冊,只要工廠一建好,機器一搬進來,就會有教戰手冊 教新技術員很快就可以上機生產。機臺本身也有教戰手冊。由六吋、八吋、十二吋晶圓,教戰手冊會提醒技術員上機時可能會碰到什麼困難,要預先避免犯錯。「要先知 道何時會出問題?出問題要如何解決」,戴憲燐說。教戰手冊還教導要如何打洞?機 房如何設定?「等於是把既有經驗紀錄與傳承下去,不會因為有人離開而讓經驗中斷 」,林錦富說。

  即使開股東會,也可做聰明複製。台積電公關經理曾晉皓指出,譬如股東大會該 如何辦?每個人要負責什麼事,都列入文件檔案中。同時,每年辦完股東會,公關部門會再開檢討會,並將每年討論出應該改善的項目(譬如經營團隊胸前所戴的花不要選擇有花粉的,一直到今年乾脆不要戴上花朵)打入舊檔案中,讓舊工作手冊有更新的機會。「哪天我不在公司了,這些資料還在」曾晉皓說,「這些東西就是科學方 法,只是你是否習慣這些方法」。

  台積電工業設計部經理高萬中說,台積電在累積知識上,可說是十年光陰一步一 腳印。他指出,台積電一定要把最好的機器設備、材料以及製程紀錄成為可以共用的 know-how,並且要能把這套知識快速移植到新廠。「讓客戶覺得把訂單放在台積 電哪一個廠,都可以獲得同樣好的品質」高萬中說。「全世界最好的建晶圓工廠的知識 ,都累積在我們的技術委員會的檔案中」高萬中說。

  台積電每個工廠都有一個技術整合的人,會把最好的技術與知識拿出去分享給技 術委 員會的所有成員。黃彥群指出,在台積電的人事考核項目,能不能將自己的工作 經驗紀錄、編碼、儲存,並與他人分享經驗,是重要項目之一。

3. IT扮演重要角色

  在儲存、分享方面,台積電資訊科技部門人員扮演很重要的支援角色。財務出身、現為台積電資訊處副處長,負責財務、管理、物料等資訊科技支援的戴憲燐指出,在公司內部,每個部門的人都有他上、下游的客戶。所以即使他身在IT部門工作,也不要 太由技術者的角度來看事情,而是應該如何讓user用得很愉快。由於跟建廠有關的知 識可以儲存、擴散,台積電三廠、四廠、五廠等自動化程度已超過95﹪,有的幾 乎已達到97﹪、98﹪左右。「可以自動化就自動化」,林錦富說。

  支援台積電可以做好知識管理的一大工具是資訊科技。

  台積電資訊科技部門十分積極,會主動替客戶思考事情要如何完成。台積電資訊科技 處所持的想法是:想盡辦法讓電腦做到電腦可以做的事情,讓人只做電腦無法取代的判斷、決策的事。譬如值班人員不見得要鎮日守在自動化機器旁邊,但是當電腦網路中斷,電腦會自動通知技術人員身上的呼叫器,呼叫器立即自動響起,通知值班人員 前往瞭解機器狀況。「IT在台積電已經變成生活必需品,如果少了它,工作會變得沒 有效率」林錦富說。

4. 實現虛擬工廠(Virtual Fab.)

  資訊科技也積極讓整個台積電製程透明化,讓客戶可以透過網際網路,將台積電的工 廠當成自家後院的工廠。遠在歐、美的台積電客戶(無晶圓廠的IC設計公司)可以透 過網際網路,直接連接台積電在新竹的生產工廠,馬上即時了解他們向台積電下單的 晶片在哪一個生產站,是否卡住不動,良率如何等。客戶一發現他向台積電下單生產 的晶片在某一個生產站很久,進度落後,就可打電話或透過電腦向新竹的台積電詢問 ,也就是說,客戶隨時可以掌握他下單的貨號進度,任何一個客戶只要透過電腦直接 向台積電敲訂單,台積電得電腦系統就會自動確認、回覆客戶所訂的貨多久可以出貨給他。客戶也可把他對台積電的抱怨直接鍵入電腦,透過網際網路登錄至台積電的電 腦資料庫,任誰也無法將這些資料殺掉。這種網際網路的及時與便利,讓遠在歐美的 客戶覺得台積電在新竹的工廠就好像在自己家隔壁,不用自己設晶圓製造廠,讓台積電專業代工就好。「讓客戶覺得用我們的工廠,服務更順暢,製程更透明」林坤禧說 。

  林錦富指出,要累積到這種程度,不是一朝一夕。戴憲燐指出,IT絕對是做苦工,是 海底下的冰山,沒有人瞻養,要有出世、不求名利、把事情做好的想法。「我們先幫 客戶想到方案,解決客戶的問題,成為公司的競爭利器」戴憲燐說。

  台積電為保固知識,有一個非常安全的防範措施—每一份資料都各自存在兩個不同建築物的電腦內,黃彥群指出,台積電有形的智慧資本是專利、資料、客戶檔案、製程技術、做事的方法以及營業秘密等。

  台積電行銷業務部門目前也積極在累積知識。

  楊東疆指出,台積電的業務與某客戶企業三個人洽公,這三個人各擔當什麼職務、他 們對未來市場走向看法如何,需要台積電什麼協調等等,都需列入contact report。 在台積電的客戶服務部,客戶的型號、問題,都可以在電腦中查詢到。「知識累積很重要,否則無法建立虛擬工廠」朱博湧說。

5. 知識擴散

  藉由討論、分享,將每一個人的工作經驗以電腦編號儲存,使得台積電的新人很快就 可以踏著前人的汗水前進。在台積電,新人一進來都會指派一個資深員工帶,就像母雞帶小雞。以工廠為例,通常較資深員工會花兩天的時間,告訴新進員工該如何使用 機器,並安排上課,同時新人也要花很多時間閱讀編碼儲存的知識。

6. 知識更新

  同時,「改善是永無止境的」方萬中說。每個月台積電營運的最高主管(之前是前營運副總經理蔡力行以及現在的總經理曾繁城)會定期與四個技術委員會溫習舊知與新 學。所以一個委員會每兩個月會與最高主管會面。會中,曾繁城會評估最近兩個月工 廠有何重大事情發生?如何避免再度發生?標準化作業進行狀況?有哪些事情當天會 議就要決議?其它副總經理也會列席。方萬中指出,台積電很多標準文件也會定期複 習與更新,製程更新就在委員會的定期召開中拍版定案。由於這種標準作業手冊,業 界流傳一句話:「台積電採購是聽工程師的」。

7. 知識管理需要領導人的願力

  張忠謀積極以三塊大石「願景、文化、策略」砌成台積電文化,所有訪客都可以在台 積電的接待處隨手拿到有關台積電十誡的簡介。(十誡指的是台積電的十大經營理念 )。張忠謀常常說:「一個公司沒有危機意識會很危險」,這股危機意識驅策張忠謀邊抽雪茄、不斷思索如何帶領台積電成為一個真正世界級的公司。

  張忠謀一直相信,領袖最重要的任務是承載願景。

  當領袖最重要的是他的個性、特質、他的vision與他的堅持,以及別人要不要相信他 ,願不願意跟隨他。

  世界級的公司需要好的文化—-誠信的文化。

  好的文化可以使企業越挫越勇。世界級的公司也需要好的組織,在張忠謀心中,一個 組織要不斷創新,必須先成為一個學習型組織。台積電之所以能不斷累積組織知識 ,並立即轉型成功,主因是張忠謀強勢導引台積電人一定要熱愛學習,要台積電成為 一個學習型組織。兩年前,台積電在短短一年中由製造導向調整為客戶導向的企業 ,最主要的原因是台積電早已被張忠謀拉拔成一個學習型組織。

  兩年前,台積電美籍總經理布魯克離職,在董事長張忠謀親自擔任總經理期間,全力帶領台積電由過去製造導向轉型為顧客導向的企業。林坤禧指出,張忠謀花一年的時間,就徹底將台積電轉型成功。

  所謂的顧客導向是「客戶要什麼,全公司都當一回事,想盡辦法去滿足客戶的需求 」林坤禧說。也就是客戶要什麼,不管是工廠或業務人員都會集體動起來。張忠謀一接總經理,就說要轉型成客戶導向。他以身作則,不斷拜訪客戶,與客戶討論並隨時 隨地告訴台積電人:「顧客的價值最大」。

  林坤禧說:「一個主管重視什麼東西,可以由他的談話、要求中體會出來」。楊東疆 也指出:「這裡最大的特點是主管會不斷給你挑戰,你要不斷走的很快,現在有很多 競爭者想進來」。

  強勢、冷靜、嚴謹、熱愛學習的張忠謀塑造台積電熱愛學習的企業文化,因為不學習 、一成不變、沒有進步就會被組織淘汰。曾主管過台積電人事行政很長一段時間的黃 彥群指出,台積電要用的一定比較活潑、樂觀、願意學習的人。「你來,先上電腦測試你的性向是否外向,是否愛交朋友」黃彥群說。同時也要看英文能力、談吐、回答 問題時能不能抓住重點。一個人很願意跟人接觸,就表示他很願意學習,如果他不願 意學習,表示她跟不上別人,可能會被進步中的組織所淘汰。

  張忠謀一年前找來的新加坡籍的人事副總經理李瑞華帶來了一套的人事考核制度—PMD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績效管理與發展)。這套制 度最讓台積電人不安的是,過去主管績效評估的分布只要有1﹪的不好即可,現在要有 5﹪的不好;過去只要有5﹪的特優,現在要有10﹪的特優—也就突顯績效特優與不好的人 。「每年把5﹪的人找出來,不是要把他弄掉,而是要幫助他、提昇他」李瑞華說。但 此舉實施一年,已在台積電引起反彈,「被打入那5﹪的人都離職了」一名離職者說 。一名旁觀者觀察,也許這就是張忠謀的震撼療法吧,用以提醒身處順境、獎金又多 的台積電人不要變成公務人員,藉由這種新制度,把危機意識的基因植入每一個台積 電人的血液中。因為公司每年都會挑出5﹪表現不好的人。

  嚴謹的文化、嚴格的制度使得沒有打卡等嚴格瑣碎管理的台積電,內部卻自然有一種 自己不努力工作、學習就會被淘汰的企業文化。台積電人事部下就有一個學習發展部 ,不斷為台積電人安排各種訓練課程。黃彥群指出,每一個新進人員一進台積電,學習發展部就會先讓他了解他要做什麼事情,等他能把事情做好之後,公司再安排他進 修。李瑞華指出,九八年台積電就舉辦了八百個訓練課程,參加課程的人次高達三萬 五千個,訓練人時有二十三萬個人時。在新竹科學園區的台積電大樓中,內有一個樓 層就是台積電專屬的訓練中心。五月幾日這天晚上七點,各種課程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這天,有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教授朱博湧為台積電、世界先進、宏碁三家公 司聯合設計的科技產業分析班,這個班上課時間長達三年,每一周有一個晚上要上三 小時,每隔半個月有一個禮拜六在交大上白天的課。這天,台積電一個個可能是博士 、碩士的員工,在忙完一天的工作,有人甚至看得出工作勞累的頭髮稀疏,仍然前來 上課,上完課有的又回去加班。「台積電有非常強的文化,非常強的領導者」負責設 計這個課程的朱博湧說。「在台積電加班,沒人報加班費」一名離開台積電者說。他打算再回到他離開三年的台積電,他還是喜歡台積電的企業文化。目前他所任職的半 導體公司,由於不景氣,公司還在虧損中,人員加個班都要報加班費,而且還不能罵 ,主管罵人,屬下立即辭職。

  台積電的工廠作業員也有學習再進修的機會。台積電的作業員下班後到竹北的明新技術學院上課。為了方便他們去竹北進修,公司會指派九人座小巴士送作業員去上課 。台積電的工程師也有碩士學分班可以進修。譬如台積電與英國的Lister有碩士學分 班的合作方案,一年有兩個禮拜去英國上課。有的台積電人還是自己通勤到台大上課 。戴憲燐就是一個例子,四十幾歲的他,大學學的是財會,現在轉到台積電的資訊部 門,正在設計整個財務、會計、行政電腦系統,為了更快進入資訊科技系統的世界 ,每個星期有兩天到台大上課。相對照之下,台積電人人作風剽悍,不怕衝突文化 。一名教授形容每週三張忠謀召開副總會議時,二廠決策草木皆兵。董事長開會時 「很酷」;台積電各廠內的會議,也有開會大小聲的。一名離職台積電人當初就是受 不了老是開會時與主管吵架而離職,如今卻十分懷念這種對事不對人的文化。

  台積電人的學習還延伸到企業外,出身財務的戴憲燐還利用下班時間到台大上有關 訊系統方面的課程,有很多人就近到交大上課。

  張忠謀一向強調台積電要成為世界級的企業,因此台積電人尤其熱衷學習外語。在台積電的訓練教室外的公佈欄上,張貼著英文、日語班的招生簡章;台積電的新任人事 副總經理李瑞華指出,他目前也在安排一連串的高階管理班,請世界級的講師到台積 電演講,六月份就要請新加坡國立大學一位教授講「孫子兵法」。「所有的人都在學 習,學習變成不可避免,組織與人一定要跟著成長」楊東疆說。林錦富說:「人才要 不斷教育訓練,讓他覺得工作愉快,有前景」。在台積電,每個人都深深有危機意識 。「公司在成長,你不能成長,會使你的存在成為公司的trouble(麻煩)」黃彥群說。

  一個公司不能光靠待遇留住人才,黃彥群指出,「最重要的還是讓他有學習發展的機 會,他才會願意留下來,否則他一直在折舊,待不久的」。

2025年2月28日

台積電是否會參與英特爾代工業務經營?

台積電是否會參與英特爾代工業務經營?

台積電是否會參與英特爾的代工業務?這個問題不僅關係到兩家科技巨頭的未來,還牽動著全球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今天,我們將從公司文化、廠房設計、機台種類、人力資源,以及政治因素等多個角度,深入分析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來看看公司文化。台積電一直以專注代工、技術領先和客戶信任為核心價值,強調長期合作與技術創新。而英特爾則是以IDM模式為主,近年才開始開放代工業務,文化上更注重自主研發與品牌價值,張忠謀自傳更曾提到:蘋果CEO庫克評英特爾「不擅代工」。兩者的文化差異,可能會影響合作的深度與方式。

接著是廠房設計。台積電擁有全球最先進的晶圓廠,專為大規模代工設計,具備高度自動化與靈活生產能力。而英特爾的廠房主要為自家產品設計,雖然技術先進,但在代工服務的靈活性上可能不如台積電。這意味著,如果英特爾需要外部代工,台積電無疑是一個理想的選擇。反之,台積電要參與英特爾的代工業務,現有的英特爾廠房設計,應該是一大障礙。

再來是機台種類。台積電擁有廣泛的機台設備,支持多種製程,能夠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而英特爾的機台主要針對自家產品設計,雖然先進,但在多樣性上可能不及台積電。這使得台積電在技術上更具優勢,能夠快速適應英特爾的需求。

人力資源也是關鍵因素。台積電擁有大量經驗豐富的工程師與技術人員,專注於代工服務。而英特爾的人力資源主要投入自主研發,代工業務的經驗相對較少。這使得台積電在支持英特爾代工需求方面更具優勢。台積電現在管理自己美國廠的美國人都一把鼻涕一把眼淚了,怎麼還空的出手管英特爾的美國人?台積電的董事長暨執行長魏哲家,曾經公開表示,沒有收購英特爾工廠的意願。

最後,我們來談談政治因素。川普總統的『美國製造』政策,是否會影響台積電與英特爾的合作呢?

美國政府的政策,例如《芯片與科學法案》,確實促使台積電在美國擴建晶圓廠。這可能會增加台積電與英特爾合作的機會,但台積電的決策最終還是基於商業利益,而非單一政治人物的要求,何況英特爾董事會也不一定買川普的單

綜合來看,台積電是否參與英特爾的代工業務,取決於多方面的因素。從公司文化、廠房設計、機台種類到人力資源,台積電都具備優勢。而政治因素,例如美國政府的政策,可能會間接影響這一決策,但不會是決定性因素。

無論結果如何,台積電與英特爾的動向都將深刻影響全球半導體產業的未來。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