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吃光全台綠電,台積電為何還是慘輸英特爾?
綠色和平今日公布一份品牌與供應鏈的報告,台積電、鴻海與和碩入列,成績各異,但都被點出使用綠電太少。
銷售額即將超過三星、英特爾,正式成為全球半導體霸主的台積電,卻有一項數字,完敗給競爭對手:使用綠電的比率。
去年英特爾的綠電佔比達到82%;即便是長期被環保團體緊盯,不久前才宣布減碳目標的三星,綠電佔比也有20.48%。
幾乎橫掃了全台綠電憑證的台積電,綠電佔比卻只有9.2%。
綠電是當今科技廠標配,攸關未來能否拿下國際品牌訂單。目前已有超過200間蘋果供應商,承諾在2030年時製造蘋果產品將100%使用綠電。
台灣綠電不穩、不足的問題,儼然成為台灣科技廠硬傷,現在這項弱點,甚至被國際非政府組織(INGO)「認證」。
綠色和平報告,三台廠入列
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環團,總部位在荷蘭、超過55個國家設有分部的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今日發布「國際供應鏈脫碳報告:消費性電子品牌與供應商氣候表現評比」報告。
列入評比的24家公司,共有3家台廠:台積電、鴻海以及和碩,儘管3家成績優劣各異,但不約而同被點名綠電是其弱項。
參與調查的氣候與能源專案主任鄭楚忻在兩年前加入綠色和平,在台灣推動淨零、減碳相關法規倡議。
這份報告由綠色和平東亞分部和環團Stand.earth合作。近20人團隊蒐集全球十大電子消費品牌,以及和品牌最緊密的半導體、顯示器、組裝廠共14家供應商的永續報告書與公開資訊。以企業對氣候的承諾、採取行動、揭露程度與倡議,共四項標準進行評比。
鄭楚忻解釋,這份報告依照與品牌的營收緊密程度,在各領域列出4至5家具代表性供應商,也因此,廣達、緯創、仁寶及英業達等台灣組裝廠未在此次調查範圍。
這是綠色和平首次調查消費電子品牌與供應鏈關係,而發布的氣候評比報告。
因為蘋果、微軟等品牌巨頭宣稱,在自身營運據點與資料中心,已經100%使用綠電,但事實上消費電子產品的碳排放超過七成來自供應鏈。「如何加速綠電佔比提升、降低產品碳排放,會是區域間廠商角力的重點,」鄭楚忻說。
報告也呼籲,品牌大廠必須協助供應鏈設計一條減碳路徑,訂定2030年供應鏈使用100%再生能源的目標。
綠電過低成台積電致命傷
台灣的永續模範生台積電,在報告中拿到「C-」,14家供應商中排名第二,僅次於英特爾。
鄭楚忻分析,台積電在社會倡議、節能和提升能效做許多努力,「但致命缺點是綠電佔比在同業裡偏低,用電量、碳排持續增加,能源轉型速度沒有跟上。」
報告更直接寫到:「台積電製造高耗能晶片,卻使用很少再生能源,台積電應該發揮產業龍頭地位,在所處地區積極投資和建造更多再生能源」。
競爭對手三星去年使用52.78億度綠電,台積電是16.7億度。英特爾沒有公布綠電用量,但去年綠電佔比高達八成,在美國、歐洲、以色列及馬來西亞的營運據點更達到100%綠電。
美國的再生能源佔整體發電量25%,讓英特爾採購綠電上有絕對優勢。相較之下台灣再生能源只佔整體6%,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在今年天下ESG頒獎典禮呼籲,「政府要能多多提供綠電,讓我們買得更多。」
只是,蔡英文政府原訂2025年再生能源達到20%的目標今年確定跳票,台積電要達成2050年淨零碳排、100%使用綠電的目標,挑戰艱鉅。
台積電的綠電佔比只有9.2%,綠色和平指出,台積電能源轉型速度沒有跟上。(謝佩穎攝)
蘋果組裝廠,鴻海、中國立訊表現勝和碩
而iPhone前三大組裝廠鴻海、和碩跟立訊,在這份報告的成績分別是「D+」、「D-」與「D+」。
2019年綠色和平東亞分部曾評比台灣10家電子廠,鴻海、和碩與廣達並列墊底,當時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正逢總統黨內初選,在臉書批評再生能源是錯誤政策,也因此報告中鴻海的「倡議行動」項目拿下最低分,理由是:「公開以再生能源不穩定作為理由,對台灣推動企業使用再生能源政策持負面態度」。
如今鴻海完成接班,董事長劉揚偉承諾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並帶頭拉著供應商一起做,「鴻海獲得一個中規中矩的分數,」鄭楚忻說。鴻海和台積電相同,報告點出綠電佔比太低,僅5.17%。
和碩成績則在14家供應商中排倒數第四,也是台廠成績最差者。「主要是和碩沒有對外說明淨零碳排或再生能源目標,」鄭楚忻提到,和碩有建置和採購再生能源,但無法確認建置量是否皆是自用,因此報告未能直接使用此資訊換算出綠電佔比。
值得注意的是,可能在iPhone 15威脅和碩代工地位的立訊,佈局綠電相當積極,除了採購綠電和購買憑證,也建置太陽能板自產綠電、投資綠能基金,讓綠電佔比達到13.26%。立訊也投資超過1000萬人民幣在廢熱處理、改良空壓和照明系統,達到更大節能減碳效益。
和碩雖沒有承諾氣候目標,但今年加入SBTi(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訂定出減碳目標。(邱劍英攝)
達不到綠電要求,供應商付「買路財」
台灣綠電條件先天不足、後天失衡,這項被國際認證的弱點,讓台廠處境更艱困,尤其品牌對供應鏈綠電要求,愈來愈嚴格。
「去年開始來自品牌端的壓力瞬間增大、時程更緊,」KPMG安侯永續董事總經理黃正忠曾聽說,科技業客戶被品牌廠要求,明年新蓋在台灣及海外的工廠,必須100%使用綠電。
供應商達不到綠電要求,又要保住訂單,怎麼辦?
常見做法就是付「買路財」。黃正忠分析,品牌內部有成立部門和機構,專做再生能源開發,供應商若不想丟單,可以透過資本合作,出錢協助品牌開發綠能,或購買品牌推動的綠色債券。
例如蘋果2016年至今發行3筆綠色債券;去年蘋果成立「中國清潔能源基金」,讓供應商能在中國投資各項再生能源計劃。
(責任編輯:宋玟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