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2日

年輕人為何很難管理?四個原來如此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81179
作者:吳怡靜整理  天下雜誌617期
是年輕人難管、草莓,還是企業和主管真的不懂這一代?暢銷書《最後吃才是真領導》作者西奈克,談論千禧世代職場問題的幾支影片,在網路上引發熱烈迴響。他如何剖析這一代年輕人「難搞」的原因?
美國人稱他們是千禧世代,中國大陸叫他們「80後、90後」,台灣則是「七年級、八年級」,全球各地,二、三十歲的年輕世代正逐漸成為職場主力。
但這個族群始終脫離不了「草莓族」、「媽寶」等標籤,被認為不好用、不耐操、愛跳槽、難管理。
今年年初,知名作家西奈克(Simon Sinek,暢銷書《先問,為什麼?》、《最後吃才是真領導》作者)談論千禧世代職場問題的幾支影片,在網路引起熱烈迴響,贊同和反駁都有。
「這是個自信不足、不懂得跟人互動、缺乏因應壓力的能力,又很沒耐心的世代,」他觀察,「把他們放到不關心員工成長的企業環境中,結果肯定不好。」
從父母教養、科技上癮、追求即時滿足,到工作環境,西奈克逐一分析這代年輕人「難搞」的原因,「面對這個世代,企業不能抱怨,」他歸結,「是我們虧欠了他們。」以下是他去年底在英國皇家學會演說的重點整理:
------------------------------------------------------------------
每次演講或開會,一定有人舉手問我千禧年輕人的問題,顯然大家都覺得,這個世代有夠誇張,很難管理。他們被形容為視一切為理所當然、自我中心、懶惰的一代,我認為這是個很不公平的標籤。
領導人應該要有同理心。碰上這個世代,我們卻只是一味指控他們的不好,看不見同理心。
許多公司乾脆不再談領導,直接問年輕人要什麼?年輕人說,我們要懶骨頭沙發、免費食物、彈性工作時間……。想要的都給了,結果,他們依舊難搞。
我認為有四個因素,造就了今天的千禧世代:父母的教養(parenting)、新科技(technology)、缺乏耐心(impatience),以及工作環境(environment)。
首先,這一代年輕人都是教養策略失敗下的產物,從小就被父母不斷灌輸,自己有多麼與眾不同、想要什麼就可以得到什麼。
當他們畢了業開始工作,很快就發現,原來自己並沒有那麼特別,不能想要什麼有什麼,老爸老媽也無法幫你升官。許多年輕人的自我形象整個崩潰,自信開始動搖。跟以往的世代相比,他們成了低自尊、低自信的一代。

原來我沒有那麼特別

他們也是從小用Instagram、臉書、Snapchat長大的一代,很會「過濾」真實的自己,只呈現他們想要外人看到的一面,所以他們看起來都很厲害,一付「問我吧,我很了」的架式。事實上,他們並沒有答案,心中充滿不確定卻又不想讓人知道。
研究證明,人們使用手機、社群媒體時,大腦會產生一種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也就是當你達成目標、打贏比賽時,腦內產生的快感。當我們的手機響起,不管是來電、簡訊或通知鈴聲,腦部就開始分泌這種化學物質。
所以,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們喜歡傳十個簡訊給十個朋友,「嗨!」「嗨!」「嗨!」「嗨!」(笑聲),只為了得到一個回覆,讓我們開心。
事實上,多巴胺也正是我們抽菸、喝酒、賭博時,讓我們感到興奮的物質,非常容易使人上癮。我們對抽菸、喝酒和賭博設有年齡限制,但對社群媒體和手機卻完全不設防,這非常危險。
很多酗酒者都是在青少年時期,意外發現喝酒帶來的快感,可以幫他們度過成長期的壓力和焦慮,從此上癮。如今,整個年輕世代換成了藉由社群媒體和手機,得到多巴胺帶來的愉悅感。
所有的上癮症,都會導致人際關係崩壞。也就是說,這個世代在成長過程中,並沒有學會與人互動──我們需要這種能力來應對往後人生中的各種壓力。
結果,真的碰到壓力時,這些年輕人不懂得如何跟人求助,而是沉迷於行動裝置和社群媒體。很多人的自我價值完全建立在有多少追蹤者、多少個讚,要是有人取消追蹤,就會深受打擊。好多年輕人都跟我說,他們的友誼都很膚淺,因為他們不曉得如何建立深度、有意義的人際關係。
第三,他們成長在一個追求即時滿足的時代。想買東西?上亞馬遜,隔天就到貨。想看電影?直接上網看。你甚至不必苦等每週一集的電視劇,追劇啊,一次全看完。就連想要約會,手機也可以幫你配對,你甚至不必學習如何與陌生人社交。
問題在於,這些年輕人把即時滿足的概念,套用在所有領域,包括職場和人際關係。我曾跟一些非常聰明、充滿理想、工作也認真的小夥子聊天,「做得怎麼樣?」「我有點想辭職。」「為什麼?」「在這裡無法發揮影響。」「可是你才來八個月。」(笑聲)
這就好像是,他們站在山腳下,抬頭便看得到山頂,也就是他們所謂的影響,不管它指的是什麼。他們沒看到的是眼前這座山,我不在乎你用什麼方式上去,但你就是得花功夫上去。
他們常把工作滿意度視為一種尋寶遊戲,不斷更換工作,尋找想要的滿足感。但這種滿足感不是找一找就有的,你必須有耐心,每天去努力,去享受與人合作所帶來的充實感。
所以,過程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山頂。上去的過程會很辛苦,唯一的方法是尋求他人協助,但如果你沒有學會與人互動的能力,必須獨自一人爬山,那麼,這個過程就會變得異常艱辛。
這也是接下來要談的,我對年輕人的第四個觀察:工作環境。今天的企業文化多是從80和90年代延續而來。受到「股東至上論」的影響,企業關注的是數字和短期獲利,而不是員工。
當我們把這個自信偏低、缺乏社交技能、缺乏承壓能力,又很沒耐心的年輕世代,放到一個不關心員工成長的企業環境中,結果肯定不好,不只對企業不好,更會打擊一整個世代的年輕人。

我們虧欠這個世代

所以,這是企業的責任,而且他們比過去更加責無旁貸。千禧世代會變成今天這樣,有他們的成長背景,但是,面對這個世代,企業不能抱怨,必須幫助他們建立信心,教他們學會耐心,學會社交技能。
然而,大部份企業都不關心這個問題。有多少公司敢說,他們的領導人把員工的成長看得比公司的成長更重要?有多少公司真的會幫助員工學習溝通技巧,學習如何傾聽、做建設性的衝突?
建立偉大的企業文化,不能靠短期的激烈改革,而要有長期的一致性。就像想減肥的人,上健身中心一次狂操9小時是沒用的,但你如果天天鍛鍊20分鐘,一定有效果。
從小處做起,持續不斷去做。例如,開會前,大家都坐一起,反正還有幾分鐘時間,於是每個人都在低頭看手機。我主張開會不能帶手機,讓大家可以講講話,「聽說你媽住院了?」「對啊,她現在好多了,謝謝。」「嘿,你那個客戶怎麼啦?」「哎,一場災難。」「真的,怎麼會這樣?」
這就叫做建立關係,看起來沒什麼,但長時間下來,你慢慢會發現,你可以信賴和愛護你的同事、上司,你會相信,一旦遇到問題,他們將是你的後盾。然後,你開始願意顯露自己脆弱的一面,我不是說你要邊走邊哭,而是你願意舉起手說,「我犯了錯;我不夠資格擔任你給我的這份工作;我很害怕,不曉得怎麼辦;我需要幫助。」
企業應該讓這些年輕人勇於說出這些話,因為我們虧欠這個世代,我們應該幫助他們,找到成為組織一份子,並受到其他人關注的那份滿足感。能夠這麼做,最終企業也將獲益。(責任編輯:洪家寧)
- See more at: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81179#sthash.dixMyrR1.dpuf